31.12.06

07年快樂~

新年快樂~

過去的06年,對我來說,可以說是一段思潮起伏、大起大落的日子。除了工作上的連番挫敗,還經歷了令我情緒直插谷底的「黑色二月」,這一切都是對我意志力的考驗,亦像是人生的無數關口之入門試煉,難以想像我當時是如何涯過那些日子,只知道背後總有些好友在支持我、鼓勵我,還有這個Blog、Blog友們陪我渡過某些寂寞日子,我亦無時無刻提醒自己要不斷成長。

但正所謂否極泰來,之後一切又順著既有的軌道運行,下半年的確是我一段愜意日子。當然不得不提,06年我接觸的音樂是歷年之冠,他們就像我人生的soundtrack一樣陪伴我走過開心、灰暗的日子,而自己的耳界亦擴闊了不少,音樂見識,亦因為遇到不少知音、同道中人而增長了。

過去會過去的,
展望未來,祝自己和各位 07年一片 好景。

So this is the new year, and i will have something different.
(改自Death Cab for Cutie -"The New Year"的首句歌詞.)

25.12.06

06年成績表: 嚴選15隻 我最喜愛06年大碟

06年快完結了,又到派成績表的時候。

今年聽過的大碟、接觸過的音樂類型比以往更多、更廣,所以要在當中篩選15隻最愛,亦有一定難度。15名當中不乏有新的名字,而一些老牌樂隊亦有不俗的表現。雖然未至於「蜀中無大將」的局面,但誠然、縱觀今年英國Band壇而言,除了被抄作的Arctic Monkey以外,大多數新樂隊的風格和表現都不算突出,不像往年如Arcade Fire、Go!Team、Bloc Party等驚喜之新聲的震撼,所以今年我的耳朵偏向了尋找一些獨立唱作人 (Singer/Song-writers)。

既然稱得上是本年最佳大碟,當然是以大碟的整體質素和感覺作評選依據,單單只有一兩首好聽的歌曲,或歌曲質素良莠不齊的大碟都不會入選,而且我嘗試排除自己對某些樂隊的盲目情意結,又或者一些人云亦云(泛指音樂媒體及樂評)的一面倒評價,儘量用最客觀的主觀心態評量我今年心目中的大碟。




15. Pet Shop Boys - Fundamental

除了主打I"m With Stupid的俗氣外,PSB這隻回勇之作水準上乘,反璞歸真、流行易記的Synth-Pop旋律,充滿電影感的弦樂和電聲,使全碟感覺既華麗、又耐聽,是一隻雅俗共融的作品。




14. Mojave 3 - Puzzles Like You

縱使許多Mojave3的粉絲聽不慣他們如此perfect-pop的作品,但這種甜美、悅耳得近乎Twee-Pop的清新旋律,實在令人難以抗拒。尤其聽到中段"You Said it Before",輕輕的旋律動聽得無話可說。




13. Graham Coxon - Love Travels at Illegal Speeds

昔日Blur核心成員,Solo之後似乎一直找不到自己的音樂方向,直到06年的這隻碟才直正找對了去路、並踏上了高峰,Lo-Fi結他滲入爽勁的英式Punk-Rock,亦剛亦柔,是上半年一隻聽得愜意的作品。



12. Hope of the States - Left

常常覺得這隊樂隊被人低估了。從上一隻開始,我便很欣賞H.O.T.S.那種近似Song-Based Post-Rock的取向(而且那隻碟是他們走出其中一名成員自殺的陰霾後的作品,所以有點灰暗),到06年這隻碟表現得更為成熟、圓渾,不但搖滾力度充沛,Post-Punk加上弦樂配套,再加點Post-Rock鋪排,令歌曲甚具氣勢,有低調、有爆炸,亦有淒美,而主音的聲線更是牽動情緒的主要原因。




11.Yo La Tengo - I am Not afraid of You and will Beat your Ass

高手始終是高手,Indie-Rock王者之一的Yo La Tengo,你以為他們已經玩到盡,06年他們的新碟再次帶來了驚喜。這隻碟勁在幾乎每首歌都自成一格,但全都處理得恰如其份,實驗性強但並不難消化,既有溫文的Indie-pop小品、亦有迷幻、Noise-Rock、Orchestra-Pop等等,耳感豐富。




10. The Elected - Sun Sun Sun

The Elected這隻碟玩的是復古的美式Folk/Country-Rock,歌曲就如封面一樣,充滿鄉村與大自然的意象,溫暖而懷舊,最令我佩服的是全碟歌曲水準極為平均,每首歌無論編曲、旋律、樂器的變化都不盡相同,但卻同様帶出了鄉謠的感覺。


9. The Subways - Young for Eternity

06年我最喜愛的英國Rock Album,風格是介乎粗獷的Garage-Punk 與Nirvana式Grunge-Rock之間,年輕、活力、爽勁的搖滾,主音EMO式唱腔,嘶聲力竭,直把你的情緒宣洩出來,而且全碟無論Rock歌、慢歌同樣具相當質素。

如果你自問還年輕、熱血,Go and Get it !



8. The Pipette - We Are the Pipette

06年其中一隊成功突圍的新樂隊。三個女孩,玩的是50-60年代的Girl Group風格,全碟由頭好玩到尾,懷舊得夠徹底,俏皮可愛、熱熱鬧鬧,像是啦啦隊式Pop-Pop的音符,把你帶回美好的60年代,一聽忘憂。




7. 粉紅A - 她來了

粉紅A的第三隻大碟,看到他們表現得更成熟,裡面有幾首歌曾令我一再重播,包括"愛情I Know",以及暗諷清拆天星碼頭的"再見",著眼點當然仍是他們直率的歌詞,但多變的音樂亦更令人深刻。




6. Guster - Ganging Up on the Sun

我會形容Guster是輕盈版Weezer,旋律,編曲淡然卻精緻,由開首縈繞心頭的Lighting Rod,到結尾的Hang On亦是絕對令人回味的Rock-Ballad,而當中的一首Satellite更是我的年度至愛之一。整體輕輕的旋律之下,大碟中段的兩首活潑upbeat之作: One Man Wrecking Machine和New Underground,配襯得宜,使全碟更見平衡。




5. Umbrellas - Illuminare

一把低沉且壓抑的男聲,與豐富明亮的upbeat搖滾,雖然構成對比,但卻做造就這張無懈可擊的Synth-Rock作品,而且歌曲精彩多變,編曲充滿張力,無論重型與輕盈的音樂都取得了上佳的平衡,耐聽之作也。




4. Knife - Silent Shout

一張令我目瞪口呆的唱片。詭異化的電子,扭曲的唱腔,營造了全碟既陰森、又刺激的氣氛,瑞典兄妹檔Synth-Pop組合帶來了與上一張音樂取向迥異的作品,如果你還停留於他們一首Heartbeat的略為流行的風格,你將會驚訝他們這隻碟的轉向。



3. Jim Noir - Tower of Love

有關此碟的介紹,可以參閱前文。能夠花我一篇Blog文去介紹的作品,對我當然印象深刻。總括而言,復古味濃的Surf-Rock曲式、具玩味的音樂和映像、貫徹如一的英式打扮,都是令我迷上Jim Noir的原因。




2. Josh Rouse - Subtitulo

Josh Rouse在Subtitulo裡打造了一首又一首的閒適動聽的歌曲,打從開首Quiet Town,己令人難以抗拒,全碟充滿歐陸的自然風情,而且質素平均地上乘,編曲、樂器運用亦不慍不火,恰到好處。

聽著Subtitulo,好的音樂真的令人遠離繁囂。




1. Album Leaf - Into the Blue Again

遇到Album Leaf的震撼,有如當年聽到樂隊American Analog Set那種寧靜唯美的Ambient-Pop一樣深刻,但Album Leaf當然較為電子化,而且更為深邃、空靈。動人的鍵琴聲,與急驟的鼓機聲,加上適時的弦樂,營造了甚具層次感,如夢似幻的氣氛,卻又感性而平易近人。


面對Album Leaf,我已完全無招架之力,任由身體融化於其中。

15.12.06

聖誕主菜: 來自Sufjan Stevens的禮物

(以下 「我」= Sufjan Stevens)

聖誕快樂~

能夠在這歡愉的小鎮,濃厚的節日氣氛下,與友人們彈唱著音樂,實在不勝愜意,而且更吸引了不同民族的人前來圍觀唱和,此刻,瞥見一個似是來自東方的青年正慢慢走近,他應該是從「挪威村」 (請參閱前文) 裡走過來的。

太陶醉了,差點忘了自我介紹一下。

「我」叫Sufjan Stevens,是來自美國密芝根州(Michigan)的唱作人,並不是自誇,「我」的確精通各種各種樣的樂器,例如吉他、鋼琴、手風琴、曼陀林、敲擊樂器、甚至冷門的斑鳩琴等等,是屬於那種樂器全才的唱作人,近年算是有點名氣吧,尤其是我之前說要為美國每個州作一隻大碟的噱頭之後,由2003年一隻 Michigan 到上年 Illinois都相當成功,其中Illinois更被不少樂評選為2005年最佳大碟之一,真的很高興哩,因為為了Illinois,「我」花了近半年時間做功課,例如參閱了不少有關伊利諾伊州(Illinois)的背景文獻,以及親身到當地的田園農莊等作實地體驗,旁人眼中的一些生活瑣事,於我來說都可以是一種很珍貴、切實的感受和啓發,然後「我」試圖勾勒出當中有關愛、信念、家庭、宗教和社會的整體概念,並注入「我」的歌曲風格,之後2004年尾開始便埋首於錄音室,全情創作這隻大碟。音樂全才實在不敢當,但勤奮、拼勁倒是有的,當然,Illinois的勝利並不會沖昏「我」的頭腦,「我」會繼續為這個「每州一碟」的目標進發。


由2001年開始,每年的聖誕節「我」都會和友人們創作或者翻玩一些聖誕歌曲,送給親朋好友作為應節禮物,除了2004年因為要趕製大碟Illinois的關係暫停了。直到近年才想到可不把他們公諸於世,於是2006年你們便會發現這套Songs For Christmas Box set的面世,當中收納的5隻EP,就是我那5年內與友人們的聖誕作品,希望當中的氣氛能帶給人們節日的溫暖和窩心,除此之外,亦隨盒附上一些有趣的貼紙、漫畫插圖 (在此,順道多謝Tom Eaton的創作)、一本sing-a-long的歌詞、曲譜,以級有「我」的一大張海報,可以說是相當精美和趣味盎然。賣花讚花香,相信這套Box set無論送禮或自用都相當不俗呢。

哈,好了,感覺像是在賣廣告一樣,還是把精神帶回到此刻的情境之中。

那個東方青年也在熱烈地唱和,盡情地投入這個節日氣氛當中。但不久,他便消失於人群之中,只見他急步朝另外一個方向走了,像是走向「冰島村」吧,那人跡罕至的地方,不知他要走多久才能找到呢……

7.12.06

聖誕前奏 - 迷走於挪威的音樂森林~

... 森林,幽靜而帶點微寒的森林,我不其然拉緊了外套,繼續漫無目的地遊走於這片恬靜的樂土。穿過重重插天一樣的大樹,原本冷清的森林,我竟然漸漸感到了一些暖意,那是自遠處傳來的聽覺上的暖意,走近一看,只見面前空曠的草地上,一個瘦削的小伙子坐在石頭上,一邊彈結他,一邊歌唱,並不時與面前的觀眾交談,好不閒適的情境。


那位就是挪威年輕的唱作人Sondre Lerche(上圖),他的音樂總會引來令聽眾的注目。有別於一般唱作人溫文而淡淡的調子,Sondre Lerche的結他音樂和他的聲線,都帶有一點年少輕狂,略帶驚豔卻又流露了直率的性情,是那種頗為upbeat的Folk-Pop風格。自2001年首張大碟"Face Down"推出以來,便備受讚譽,他喜歡在歌曲之中嘗試糅合不同的樂風,時而迷幻、時而又帶點南美音樂的薰陶,而且出了兩張大碟之後,他並不安於只是一個單純Folk-Pop唱作人,06年大碟"DUPER SESSIONS"竟然帶來了一隻完全Jazz風格的大碟,認真驚喜而且夠膽色。

不久,只見有兩個男人拿著結他慢慢走近他們這個愜意的小型演唱會,一個是外型頗為俊朗的北歐男子,他叫Erik(下圖左),而另一個則是衣著隨便,並架著一幅土氣的粗大黑框眼鏡,Erlend(下圖右) 是總是一身帶點儍氣的「潮」人打扮。Sondre Lerche和樂迷們都不其然望向他們,然後都以拍掌和歡呼迎接他們兩人的到來。又難怪,聽北歐音樂的樂迷,有誰未聽過Kings of Convenience組合的大名,此刻他們和同鄉Sondre Lerche互相jam歌,此情此境,實屬難得。

Kings of Convenience被認為是「新世代的Simon & Garfunkel」,兩個大男孩Erik Glambek Boe和Eriend Oye,加上一把標準鋼弦吉他和一把傳統尼龍弦吉他,以Acoustic-Based風格奏出恬靜而閒適的 Folk-Pop,是那種任何人都不會抗拒的清新之音,所以他們的歌曲一直被視為indie Folk-pop的典型和入門之選。

隊中雖然一直以Erik作為唱作主導,但並不代表Erlend的才華被蓋過,事實上除了Erlend「四眼仔」的形象深入民心之外,他在indie圈亦相當活躍,除了一手不錯的Acoustic結他外,他亦創作過兩張電子作品,其中一隻是為德國!K7廠牌的DJ-Kicks系列帶來的一張DJ-Mix合輯,無論選曲和Remix都盡顯Erlend的功架,他以自己柔柔的嗓子,結合清新電音,渾圓地remix每一首選曲,令全碟聽得舒服,圓滑流暢,每次聽,都為我帶來了暢快淋漓的聽覺享受。

在草地的另一邊,乍現一個巨型的蘑菇,是一個造型童話化的大蘑菇,足足有一層樓那麼高,只見蘑菇的巨傘下有兩位音樂人正在忙碌地擺弄著電子儀器,輕而碎的電音,伴隨著節拍,從那裡激射而出,蘑菇前面的聽眾隨之手舞足蹈,歡呼不斷。

我看了不禁會心微笑,挪威最出名的電音組合Royksopp (下圖),身處在「蘑菇」傘下,情境實在相當匹配而且有趣,此話怎說? 原來他們的隊名"Royksopp" 挪威本意是解作"蘑菇雲",這種蘑菇是一種在挪威森林裡常見的真菌,只要用手指輕輕一彈,就會有一縷煙從菌傘裡面飄出。
不知他們在哪裡玩音樂會不會特別有Feel. (^^.)
由Svein Berge 和 Torbjorn Brundtland組成的Royksopp,2001年帶來了他們的驚世大碟 "Melody AM",四年來,全球累積銷量達過百萬張,並因此迅速令Royksopp穩坐DownTempo(緩拍)電子的龍頭之一,電子音樂在他們手中變得和暖而多變,而且流露了濃濃的北歐氣息,是一隻Laid-Back舒服之作,而之前提及的Erlend亦有在大碟中獻唱,同鄉果然都是同聲同氣。當中一曲"Eple"曾被Apple電腦選作其作業系統Mac OS X Panther的開機音樂,在使用者第一次登入這個系統時候播放,而且挪威語"Eple"可解作"蘋果"哩。

推介. Eple試聽:

06年他們的"The Understanding"是一個成功的延續,不同的是Svein Berge 和 Torbjorn Brundtland兩人除了創作歌曲外,更擔任不少主唱部份,而這次亦請來瑞典二人樂隊The Knife的女歌手Karin Dreijer作為碟內另一客席主唱,貢獻了一曲 "What Else Is There?"

躺在草地上,陶醉於令人大快朵頤的音樂之中,遙見附近的村莊都已經佈置好了聖誕裝飾,正好提醒我要為聖誕作一些準備,所謂準備,離不開增添一些倍感節日氣氛的歌,但又不安於傳統的聖誕歌當中,而想找尋一些新意,於是我起身,走向村莊裡,試圖尋覓我想要的感覺...

終於,今年,我找到他...

(待續)

30.11.06

好 瑞典 啊 ~: 從「哥徳堡號」到瑞典音樂歷程


尖沙咀的碼頭乍現一艘宏偉的仿古木船,與身邊的天星小輪相映成趣。那艘瑞典來的「哥徳堡號」是仿照18世紀出現過的原形而製造,難得短暫停留香港供市民參觀。

處於Scandinavian半島兼北歐三國中的瑞典,總給人地靈人傑的感覺,連音樂也大多給人如沐春風的清新感覺,除了是近年indie-pop的出口國,她的音樂風格原來亦很多元化。 瑞典音樂雖然大多不是在主流市場中,但他們每次「浮上面」的時候,總能緊緊抓著樂迷的耳朵。

年代遠的有經典長青樂隊ABBA(左圖),老一輩的樂迷的最愛之一,首首耳熟能詳的Pop-songs,平易近人,完全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精選合輯年年有,而且年年好賣,堪稱歷來最成功的瑞典樂隊。

近一點的有90年代冒起的The Cardigans,甜美的女聲,輕盈活潑,帶點漫不經心的Bossa Nova式另類搖滾,使他們迅速吸引了不少樂迷,尤其那首取自電影"羅密歐與朱麗葉 - 後現代激情篇"的"Lovefool",更加是皆知巷聞,連我那些不怎麼聽英文歌的友儕也能哼唱幾段。在他們的發展路上,Cardigans不斷改變歌曲風格,試圖與"Lovefool"拉遠距離,直到最近的大碟"Super Extra Gravity"(右圖),Nina Persson 變得更有女人味,歌曲亦表現了成熟的一面,搖滾力度加重了,曲式更趨多變複雜,有別於以往柔柔的Dream-pop樂曲,但此碟換來的是強差人意的銷路,不久便已成為了唱片鋪減價促銷中的一員,誠然我未聽真過新碟,難以作出詳盡評價,而且我仍然覺得他們上一隻 "Long Time Before Daylight"是他們最好的作品。


Edson,不,應該說是其樂隊主腦Pelle Carlberg,是近年我最鍾愛的瑞典唱作人之一。離開著名indie-pop樂隊Edson,獨立發展後的Pelle Carlberg帶來了上年年尾一張令我神往的大碟"EVERYTHING. NOW! "(左圖),一隻動聽異常的Twee-Pop/Perfect-Pop作品,無懈可擊的優美的旋律,令人心動的Bitter-Sweet演繹,流露了強烈的個人情感,就好像一個向你傾訴心聲的好友,但卻又如此動聽無瑕。

"Oh no! It's Happening again" 試聽:



清新過後, 06 年中期,乍現了一隊風格怪異的瑞典電子組合。The Knife這隊兄妹組合由Olof Dreijer 和 Karin Dreijer Andersson所組成,06年新碟 "Silent Shout" ,風格極為詭異,低沉暗黑的背景節拍,搶耳刺激的鍵琴電音,結合邪氣的變聲效果,整體氣氛陰森,令人不其然迷失當中,是屬於很另類的Synth-pop。聽過他們的歌,更要看他們的Live表演及MV,視覺效果和音樂相輔相承,同樣光怪陸離,氣氛懾人而且超現實。


瑞典又怎會少得Singer/Song-writer,提到瑞典唱作人,不得不提近年人氣急升的 Jose Gonzalez。

生於瑞典,流著阿根廷血統的他,2003年憑著首張大碟 "Veneer"而迅速竄紅。同期出道的唱作新人當中,他經常拿來與同樣大熱的Damien Rice相比較。但Jose的曲風沒有Damien Rice的驚豔和大起大落,而是營造那種低調、空靈的氣氣,複雜而輕柔的結他曲式,低聲的吟唱,淡淡地流淌在空氣中,難怪有人把他那種孤芳自賞的風格比作傳奇結他手Nick Drake。


"Veneer"是一隻相對慢熱的作品。碟中最為人熟悉的一曲 "HeartBeat",是翻唱同廠牌兼好友The Knife 的一首舊作,細密連綿的結他竟然恰如其份地重新演釋了原本Synth-Pop的風格,是近年一首相當具水準的cover song,受歡迎程度甚至比原曲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後Sony 以此曲作為BRAVIA平面電視的新廣告的背景曲,間接使Jose Gonzalez為更多人熟悉。

"HeartBeat" (Jose Gonzale版本) 試聽:

我想,夜裡,如果可以在「哥徳堡號」的甲板上,一邊欣賞夜景,一邊聽著Jose Gonzalez,應該是幾有Feel的事。雖然「哥徳堡號」不能永遠停泊在香港,但瑞典的清新之音永遠在我心裡佔一席位。

27.11.06

Oasis珍藏展回憶...

百無了賴的星期六,不用陪她的日子,便打算獨個兒到處閒逛散心,想起九龍灣那邊有個Oasis珍藏展,作為一直欣賞他們的我,決定到那裡消磨那個下午。

潮濕的下午,還下起細雨來,地處工業區的Label Yellow總壇,是一個破舊的工業大廈,大廈外牆還緊緊地包圍著棚架和綠色的網,像是唯恐其弱不禁風的「軀體」受涼。

上到了8樓,便見到了偌大而醒目的Oasis大海報,從那一刻開始,直至我離開展覽館,我的手機鏡頭幾乎沒有一刻閒著。按了門鐘,不久,替我開門的原來是之前見過面的Terry,亦是這次活動的籌辦人,現在全力替香港獨立廠牌89268搞活動,最近就促成了這個名為"Label Yellow"的新Project的誕生,第一波的活動就是Oasis珍藏展,而Oasis亦是Terry的頭號偶像。

展覽館其實很細,但珍藏品的質數相當不俗,參觀人數不多,但氣氛良好。在展覽館的另一邊,寬大的投射屏幕,正播放著他們Oasis兄弟們的訪問片段,背景音樂不停loop著他們最近精選裡的首首的經典(可惜沒有"Whatever"),有型有款的超巨型的海報,謀殺了我不少手機的記憶體。由Oasis出道到近年的剪報,貼滿了整個牆壁,歷年的雜誌封面,全數鋪在地面突起的台階上,還有所有的黑膠、7吋碟、細碟、錄音帶、及一些非官方的錄音大碟等等,當然還有些記念精品,令人眼花撩亂、目不暇給。

Terry以前因在某大唱片公司工作的關係,認識了Oasis,曾替他們籌辦來港活動。打從他們94年出道開始,Terry便開始注意他們,繼而迷上,之後達至不能自控的地步(^^),由這次的展覽的展品可見一斑。
「這些展品都是誰拿出來的呢?」不只我一個問Terry這條問題。
「全都是我的。」Terry答。亦不只我一個感到驚訝。

狂傲的形象,直率的流行搖滾,成就了Oasis作為英倫第一樂隊的魅力。 頭永遠望著天的弟弟Liam,走路有點大搖大擺,而且口沫遮攔,幾乎從未試過用結他作表演,而這是我對他的一個疑問之一,Terry只曾在後台看過Liam撥弄結他而已,可能Liam的技術未及得上兄長Noel,更未至於能夠在台上表演,加上他曾狂言道:「作為隊中的主音歌手,在台上一邊彈結他、一邊唱歌,是一件挺白痴的事。

給我最深印象的其中一件展品是他們兄弟的兒時合照(左圖),看來相當具記念價值,在云云眾多相片之中,難得找到一張他們「無添加」的純真樣子。

另外一張是NME的陳年報章封面,封面的主題是當年Oasis 對 Blur的Brit-Pop大戰, Liam和Blur的Damon的相片拍在一起(右圖),感覺平添一陣火藥味,見證了當年他們惡鬥的白熱化。95年,Blur與Oasis聲勢均是如日方中,雖然Blur憑一首"Country House"在細碟戰中先拔頭籌,但其後Oasis的驚世之作 "Morning Glory"大碟戰中不但完全拋離Blur,而且成為英國歷史上,銷路最快的大碟之一(直至近年被Arctic Monkey打破了這個記錄)。往事、俱往矣,近年他們都對當年的針鋒相對一笑置之。

小小的展館竟然消磨了我個半小時,老套的都要說句「依依不捨」。另外,亦期待Oasis的首套紀錄電影 'Lord Don't Slow Me Down' 在Label Yellow的首播。


[當日照片]

Label Yellow 網頁

12.11.06

誰將 天星碼頭 寫在(死亡)筆記上 ?


如果政府有一本「死亡筆記」的話,那它的用途可能用於把一些具歷史意義的文物殺死。
「筆記」內容可能如下:

死者真實名字:中環天星碼頭,皇后碼頭
死因: 被清拆
時間:11月10日午夜12點後
死前被操縱的行為: 吸引無數市民前來拍照、悼念,當晚12點鳴鐘12次,然後關燈。

不同的是這次沒有L來捉拿她們,而市民只有眼巴巴的看著它們由實物變成博物館的陳封回憶之一。 即使新碼頭,那簇新的仿西式建築群是如是耀眼弦目,但它都不能夠取代陪伴香港50多年,一個真正屬於香港的集體回憶。

有些人會說,人總不能常常活在過去、緬懷過去,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現代化建設是大城市發展的必然方向,舊有的自然會被淘汰。雖然現代化的發展,的確會令一個城市有強盛的表象,但這並不代表舊的和新的不能並存,城市裡保留下來的歷史文物不可能會是一個負累,相反它們正好真正代表她的深度和涵養,缺乏歷史文物滋養的城市就像是一個沒有過去、沒有回憶的現代化複製品一樣,好像不曾成長過一樣。

另外,人總是在失去的時候才懂得珍惜,香港人亦不例外,加上香港人那種強烈的羊群心理,以及「湊熱鬧」、「怕執輸」心態,在舊天星碼頭最後一天,香港市民們當然是蜂擁而至,爭相拍照留念、就算一磚一瓦也不放過。誠然他們都給我一種「咪走寶」的市井心態,被稱為文化沙漠的彈丸之地,香港人的文化情懷就只會在這一刻爆發出來,但有總好過沒有,況且自己又何嘗不是,而且我又不想在這裡五十步笑百步。

最後送上本地樂隊粉紅A的一首”再見”的MV,片段正好是向舊天星碼頭致敬,並隱隱表達出對現代化建設淘汰舊事物的無奈,其中不乏一些珍貴的片段。

拆掉、拆掉、拆掉,來拆掉,全都拆掉,
趕快、趕快、趕快,推出新的建設,
破壞、破壞、破壞,再破壞,全都不要,
從那日成為了一堆廢鐵…



粉紅A - 再見MV

[當日照片]

31.10.06

激情與陶醉的一晚:
Dirty Three - LIVE in Hong Kong - (超強)回顧 !

這次是我繼Franz Ferdinand之後,第二次欣賞外國樂隊的表演,當晚的表演實在令人驚嘆、難忘。

先介紹一下Dirty Three這支來自澳洲的Post-Rock樂隊。

一行三人的Dirty Three由小提琴手Warren Ellis(上圖右)所領軍,演奏的曲目偏向傷感而纏綿,編曲是一貫Post-Rock格局的時急時緩,但有别於冰島Sigur Ros 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唯美Post-Rock風格,Dirty Three的樂章 (留意我用「樂章」,而不是「歌」) 留白的地方沒有前者的多,細而密,而且Dirty Three極少用到Vocal,而著重以小提琴聲為主旋律帶出細膩而動人的氣氛。

當晚與友人F君及其友人K君,走了一段斜路後,來到位於中環堅道的明愛中心會堂,走到附近,只見牆上一張小得可憐的紙牌,草草地指著表演場地的方向,而所謂售票處只不過是兩個人站在門口一角,等進場人士付錢拿入場票,交收那刻感覺就像進行一些不見得光的非法交易一樣。 (just kidding :P)

回想當時4月Sigur Ros來港時的鋪排,除了隨處可見的地鐵廣告之外,亦不乏有媒體的訪問,而表演場地更是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 (簡稱「九展」),以一隊Indie Band來說那次幾乎可以說是「總統式」的安排,「有米」的主辦單位實在應記一功,相比起Dirty Three這次的排場,後者規模實在小得近乎可憐,有點兒同人不同命,怎樣說他們也是同級數的樂隊。

在昏暗而帶點悶熱的走廊等了十數分鐘,觀眾魚貫地進入了一個類似學校禮堂格局的表演場地,前面的舞台亦是簡單而細小。觀眾人數不多,就算最高峰時,估計都不到二百人,又難怪,可能宣傳資源有限,若不是之前在的MCB討論區(Indie迷集散地) 的宣傳,知道的人恐怕會更少,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觀眾都以年輕人為主,有的看來比我還年輕,像是大學生,看來籌備單位似乎有在大學宣傳過。

表演開始,先來的是一隊來自台灣的Supporting Band,叫做”GoodBye NAO!”。這隊Band當晚的表演實在有點不知所謂 (還是我不懂欣賞?),總之不敢恭維。”GoodBye NAO!”的隊長出場介紹完自己叫甚麼Band之後,四位成員各安本位把弄樂器,演奏出一些無規則的音牆,但隊員之間並沒有任何contact,只是各有各玩,起初我以為他們只是在調教樂器,誰知越看越不對勁,隨意的Noise-Rock音牆底下,成員間的行為開始失常…… 只見結他手不時用塑水樽扔向放在地上的結他,Bass結他手開始鬆開其bass結他上的弦線,隊長結他手更粗暴地用尖物刮斷結他弦線,眼見樂器慘遭蹂躪,場面實在令人不忍卒睹,而鼓手依然若無其事地自顧自玩奏。這段開頭看得我目瞪口呆,看來他們是想用另類而極端的「方法」去令到樂器發聲,製造出特別聲效,但真的「另類」得過分(過火)。而友人們都認為他們好像不太尊重這次演出,上台只表演了一輪「拆線」之後便便怱怱離開,不明所以,不知所謂。

好!輪到戲肉,萬眾期待的Dirty Three之後很快出場。全場歡呼拍掌歡迎。

Dirty Three三子進場,小提琴手Warren Ellis滿臉鬍子,形態像極一個醉酒的流浪漢,幾乎令人認不到他,整晚他都很熱情親民,動作多多,口沬遮攔,不時逗得台下觀眾哄笑,而近期大紅的James Blunt (唱”You’re Beautiful”那位) 亦成為他的諷刺對象。

他們全場落力演出,絕無因為眼前細小的規模而想過交「行貨」或敷衍了事,Warren Ellis的激情奔放,加上鼓手Jim White (上圖中)收放自如的高超技巧,成功帶動觀眾投入其演出,而音響效果亦比想像中好,令人徹底忘掉身邊簡陋的配套環境。

自問對Dirty Three的歌的認識僅限於之前他們宣傳用的十多首MP3,所以有部份歌曲不知名目,但這無阻我欣賞他們表演的興致。別看他們只有三個人,但他們所用到的樂器也不少。最令人目不暇給的是鼓手,整場不斷轉換鼓棍、鼓掃、及「大頭」鼓棍,忙忙碌碌的,務求擊打出不同的效果,又不時用上木魚般的敲擊樂器,又放一些小鈴鼓在 “Hi-Hat” 和”Crash Cymbal” (俗稱”查查”)上,製造出富豐而具層次感的效果,再加上他如行雲流水般的高超Jazz鼓技巧,看得我這個鼓迷目眩神馳,眼睛眨也不眨。

小提琴手的花款也不少。當然,他不會蹂躪他的樂器,全場大部份時間他都「正常」地使用他的小提琴,但有時他會用手像結他一樣彈奏小提琴,出來的效果相當清脆,聲音紮實。
(無獨有偶,Sigur Ros亦會反其道而行之,用小提琴捧拉奏結他,Post-Rock世界真的是無奇不有。)
另外他會用上一把古舊的12弦曼陀羅琴 (Mandolin) ,琴色清亮而細膩。最驚人的是他在末段用口吹小提琴,他側著小提琴,用嘴似乎是貼著樂器的弦線和木板之間,吹出了尖銳而幽幽的長音,技驚四座,全場拍掌讚嘆。

第一個高潮是到了第三首(或第四首,不太記起,可恨我忘了他提到的那首歌的歌名),Warren Ellis用手彈小提琴奏起Intro,帶起歌曲,之後整首歌越奏越急,充滿了能量,而且是那種Dirty Three少見的跳躍節奏,我(們)完全沒料到Dirty Three可以玩出如此強勁的節奏感,那一刻我(們)已被徹底被攻憾,身體不由自主地隨著節奏擺動身體,驚嘆得令我(們)無話可說,情緒High到近乎忘我,全場氣氛高漲到沸點,刺激得又如坐過山車一樣。終於,那首歌完了,前一刻我還質疑自己的存在,直至觀眾爆出了如雷一樣的掌聲和吶喊,我才知道返到了現實世界。

這就是「世界其中一支最好的Live樂隊」演出的威力。Bravo !

刺激過後,他們當然不乏一些拿手的聆聽系樂章,適時地調和了原本急激、緊張的氣氛,盪氣迴腸,動人得緊緊抓著觀眾的耳朵,滴水不漏的瑰麗音場充斥著整個場館。小提琴手投入得像著了魔一樣,有時一邊拉一邊招牌式踢腿,有時跪下,甚至躺臥在地上,再加上時暗時明的燈光下,他一臉鬍子的形象平添了一種戲劇性效果。

另一個Supporting Artist是來自內地的新晉女唱作人張懸(她的樣貌不錯哩..^^),她為Dirty Three唱了其中的一曲,但可惜可能因為Microphone設置得不太好,樂器聲幾乎蓋過她的聲音,所以無奈我們只聽到一堆夢囈般矇矓的唱音,難委她真的一臉陶醉和投入。
(其實我是期望她可以拿起結他和Dirty Three 一起“Jem” 歌。)

另一幕高潮就是當他們奏起我最喜愛的 “I Remember a Time When Once You Used to Love Me”,幽幽而高吭的琴音,清楚易記的旋律,感動得無以名狀,情感脆弱得令人融化,有甚麼美好得過一支出色的樂隊在你面前演奏你最喜愛的曲目。

歌曲"I Remember a Time When Once You Used to Love Me" 試聽:




他們演出了大約一個半小時,雖然短了一點,但看到他們如此精彩的演出,實在已經值回票價,$250,平民價錢欣賞世界級演出,夫復可求。所以我在這裡將美好的記憶化作文字永遠保留著(當然還有一堆「鬆郁矇」的照片和影片),好教他日回味。

表演結束後,我與友人F君、K君,到附近的特色大排檔,暢飲暢談,亦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世上難得有知音,如此愜意的氣氛之下,成為了當晚我最好的Bonus。

[連結: 當日照片]

25.10.06

人間有情 - <世貿中心>觀後感


以下內容提及大量劇情,想看者如要保留欣賞電影的興致,不建議繼續閱讀。
******************************************************************

她和我觀看完這套戲之後,其中一個觀感都是一個悶字。

但悶得有它的道理。

如果你期望看到一些荷李活式的災難鏡頭,例如巨型客機震撼地撞上大廈,或者途人爭相走避,無數碎石、鋼筋在你的面前墮下、爆裂,烈焰沖天、鬼哭神號的悲壯場景,這套戲恐怕會令你失望,似乎導演的著眼點或整套戲的方向都是以人性的光輝去感動觀眾,而不是特別賣弄眩目的特技,又或者那堆砌般的特技總不及當年911事件帶來的真實震撼。

整套戲把視點集中在兩個真有其人的拯救隊員身上,講述他們如何由拯救者突然變為被救者,困於幾十呎的瓦礫之下,徘徊在死亡邊緣,等待救援,同時不斷互相鼓勵,發揮了堅強的求生意志。

就是他們在瓦礫下的良久而平淡的對話,使大家直打哈欠,似乎不但是戲裡的人物,連戲外的觀眾都好像受到另一種「折磨」,然而有多少人會感受到他們不斷的對話中,除了旨在使自己生理上不要昏睡外,最重要的是待救者心靈上正在尋找一絲在絕望環境中生存下來的理由。

會是甚麼理由?

他們最放不下的,始終是家庭。縱使是一些日常家庭瑣事,在他們當時的腦海中都成為了一些彌足珍貴的記憶,緊緊把他們抓住,唯恐其稍縱即逝。談話過程中間中出現了瓦礫塌下和突然其來的猛火威脅,製造了不少驚險場面,更大的震撼是目睹同袍喪命於另一次塌陷之下,連串的打擊,他們的意志亦備受考驗。

故事亦穿插著兩位待救者的家人的反應,成為套戲的另一重點,而兩位妻子亦顯得勇敢果斷,擔心憂慮之餘,亦為日後倘若缺少家庭支柱的生活而打算,那種堅強的臉容,成熟的表現,實在令人深刻。

戲中一名美國士兵奉著神的驅使,趕到現場,戲劇性地發現兩位待救者,並與其同伴作出拯救,拯救的過程成為了戲中的一個高潮,如果稍有差池,隨時一同葬身瓦礫之下。那美國士兵在災難之後亦立刻加入軍隊,為美國參加了對伊拉克的戰事,但他的出現對我來說實在有點突兀,而他的從軍決心似乎只反映了一些大美國主義思想,帶點濃厚的政治目的,與整套戲有點格格不入。

縱使災難中仍有無數值得我們描寫的人物,但導演選擇把“世貿中心”巨大的災難主題,濃縮成兩個真實的人物的由求生到獲救的過程,以冷靜而煽情的手法呈現了另一種英雄主義的描寫。

評分[7.2/10]

15.10.06

舊酒新瓶

偶然讀報,見到好詩一首,特此分享一下。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沒錯,這是大家都可能聽過的王翰"涼州詞",好一首經典。

「酒,酒,葡萄酒!
杯,杯,夜光杯!杯滿酒香讓人飲個醉!
飲呀,飲個醉——管它馬上琵琶狂撥把人催!
要催你盡催,想醉我且醉!
醉了,醉了,我且枕戈睡醉睡沙場,誰解個中味?
古來徵夫戰士幾個活著回? 」

以上則是新詩詩人綠原,將舊唐詩重新用新詩格式來演譯,保留了原詩的意境之餘,更顯得豪邁瀟灑,朗讀起來亦相當鏗鏘有力 (個人特別喜歡那句「醉了,醉了,我且枕戈睡醉睡沙場,誰解個中味? 」)。

譯詩的難度相當高,要避免破壞古詩原有的韻味之餘,又不能流於只是「擴張句子」的程度。
誠然,譯詩總好像比作詩低了一層次,因為並不是純粹原創,但相信亦不失為一種另類嘗試,又可作為初涉新詩的人的試金石。

7.10.06

音樂摘記 - AIR 裡的夜曲

中秋夜,醉倒於AIR幽幽深邃的選曲之中。

“Late Night Tales”系列是由一些具相當份量的DJ或樂隊選出一些他們最喜愛的曲目加以混音以成。一如其名,當中大部份都是一些適合夜晚播放的Moody曲目,對AIR來說這跟本是拿手好戲,因為他們一直視黑夜為朋友,總喜歡在幽暗獨處的氣氛裡尋找電子音符的一絲悸動。

他們的選曲當中,音樂都以簡約、 幽靜為主,從古典、電影配樂、Acoustic-Rock、到低調的Post-Punk等等,而當中亦可窺探到AIR音樂的根源及反映到其音樂的所受到的薰陶。

前菜是經典樂隊The Cure簡約、飄渺之作"All Cats are Grey",AIR把他們視為80年代的音樂英雄。AIR的配樂選曲幾乎成為這大碟的主菜,份量十足,尤以碟中配樂大師Nina Rota的一曲”O Venezia, Venaga, Venusia”最為突出,另外還有我們中國的譚盾取自電影”英雄” 裡的配樂 “For the World”,悽惋動人,好的音樂果然不受地域限制。備受AIR 推崇的Lee Hazlewood,一曲"My Autumn’s Done Come",磁性動人的聲線配以淡淡的懷舊弦樂鋪排,唱出了秋夜的孤寂,AIR甚至把他奉為美國版”Serge Gainsbourg” (法國無人不識的國寶級唱作人),足證他的魅力。其他配菜亦斤兩十足,包括有兩位搖滾詩人Bob Dylan和Elliot Smith的作品: "I Shall be Release"和"'Let's get Lost",同樣扣人心弦。甜品方面,有AIR親手為一齣舞台劇創作的背景音樂"Musica",感覺滿足。

試聽連結

全碟唯一缺憾是竟然選了 Chill Out 情歌“Loving You”,流行味偏重,似乎與全碟的藝術性有點格格不入。

AIR 自04年大碟 不”Talkie Walkie” 之後,至今已近兩年沒有新作,作為法國電子孖寶AIR的忠實「粉絲」,這兩年好像有點漫長。幸而他們最近宣佈將於07年推出新大碟,並有信心帶來新的元素、新的驚喜,著實期待。

大碟評分[8.5/10]

3.10.06

保險



漫遊網海,偶然間找到這個甚為有趣的泰國保險廣告,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一下。

與此同時,最近友人A君正在某大A字頭保險公司當了個保險經紀(及財務策劃員),本來電腦方面相當不錯的他,剛畢業不久,竟然做了這份風馬牛不相及的工作,實在令人摸不著頭腦,及至A君一身西裝「戰衣」的成熟行政人員打扮出席舊同學聚會時,友人們的錯愕表情溢於言表,而且跌得滿地眼鏡碎。

保險,很佩服第一個想到保險這個概念的人,它就像為你開了一張期票一樣,等著你來拿,但又沒有人希望拿,因為沒有人想有甚麼不幸的事降臨自己(或身邊的人)身上,但買了又的確令人安心;保險亦是巧妙地利用人普遍的心理作基底,人對不能預知的未來都有份潛藏的不安感,科技越發逹,社會發展得越快,變數就越多,加上忙亂的都市人普遍對自身的忽略,便造就了更多意外事故的出現,亦因而衍生了各種各樣的保險計劃。正是這些合理得可怕的心理因素,令經紀們得以有遊說的基準。

一向自信滿滿、口若懸河的A君,積極地為工作而擴展他的人際網絡,多年好友的我,當然成為他的目標之一。
看見他對工作如此有熱誠,縱然他最終未能說服到我,但有機會或者都會介紹些有需要的人給他。

很多人說我們這行的人,只懂耍嘴臉,而且勢利、奸詐;我希望由我 開始,可以令他們改觀。」
A君如是說。 但願他能真的做到。

25.9.06

粉紅A - 愛情I Know (獨立I Know)

從未在這裡介紹過中文歌,這次介紹一首 "愛情I Know"。

近期,我不由自主地反覆播放著這首歌,多得我也不知播了多少次,對一首中文歌我己經很久沒有這樣狂熱過。

本地獨立樂隊 粉紅A (左圖)的歌曲都有種強烈的80年代Synth-Pop/Post-Punk感覺,並不算是響亮搶耳、但旋律細膩,風格獨特,近年深得我心。

有次跟友人談論本地獨立樂隊,大家都贊同粉紅A可能是現時獨立圈之中,歌詞最強的一隊,事實上他們的歌詞無論題材和風格都極為多元化,。要寫實有寫實,要意境有意境,時而曖昧露骨、時而幽默逗趣,令人會心微笑。雖然文句並不算是華麗嚴謹,但卻常令人留有想像空間,回味再三。然而最令大家皺眉的還是主音(上圖左二)那種有點呆板、有神無氣的唱功,聲線起伏並不大,但出了最近第三隻大碟之後,發覺原來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差,算是有點進步吧,亦可能是習慣了.. :P。 除了歌詞以外,歌曲不少結他Solo的段落(仿80年代風格),旋律動聽而且易記,就好像結他都跟著和唱一樣,亦是我甚為欣賞的部份。

介紹完樂隊,話說會頭。"愛情I Know" 曲調簡單、和暖的鍵琴聲,配以淺白、樸實的歌詞,再次勾起筆者當年初涉情海的窩心與苦澀 (對上一次是台灣 Rapper 麻吉弟弟的一首"甜蜜蜜"),尤其最後那一句 「難道妳不想嘛 其實我都不太差」 ,感觸得幾乎將我融化,實在是一個甚有餘韻的收結。

適逢她生日在即,希望這首歌能為她帶來我們共同的甜蜜回憶。 ^^

試聽:
(建議請先暫時關掉 右邊播放中的Player。)

歌詞(概略):

昨天我路過這書店
碰見妳太突然

短短黑髮

沒有改變
站在那書架背面
行近妳我開始說話

最近妳都幾好嘛
然後妳靜了一下
連忙問這一本書好看嘛
... ...
一睜開眼就是妳的臉
叫我整晚沒法睡眠

愛情向著我轟炸
來吧 這次真的不會假
... ...
執起聽筒又放低了

好幾次都匆匆收線
從前妳最喜愛說話

現在卻顯得相當驚訝

難道妳不想嘛
其實我都不太差



另外,香港其實有些值得我們去支持的本地樂隊(主流以外),視乎你們能否接受他們獨特風格,尤其當風格這回事已經掩沒在香港的主流樂壇之中(而且仍然不見天日)。由於市場的限制,以及缺乏資源製作有效的宣傳之下,獨立音樂只成為一小群人(Indie.[=Independent]迷)的愛好。過往的獨立樂隊,大都是業餘自資出唱片,純綷為了一份對音樂的熱忱,吃力地撐下去;還好,現時香港有兩個主要的獨立廠牌(Label)幫新樂隊製作、宣傳新唱片或搞Live演出,分別是89268和"維港唱片(Harbour Records)" ,而且發展似乎漸漸成熟。誠然他們仍有進步空間,論製作和技術,當然暫時未能與外國同類的樂隊相比較,但論原創性和變化已足教那些糖衣偶像們汗顏。

話說到這裡,希望他們繼續努力。
有機會再跟大家推介多點本地獨立樂隊。

21.9.06

Jim Noir‧紫色系的復古迷幻

認識Jim Noir的人,可能大多是從Adidas在世界盃期間播放的一齣廣告短片”Josè +10, Part.2” 開始,其背景歌曲 ”Eanie Meany (If You Don’t Give My Football Back)”正是出至這位新晉英國唱作人Jim Noir 之手。歌曲輕鬆、幽默之餘,並帶點復古色彩。

「If you don't give my football back, I'm gonna get my dad on you…」
無論音樂的動態和歌詞都跟廣告影像絲絲入扣。

然而,筆者之前觀看這齣廣告片之時,並不曉得Jim Noir是誰,亦沒特別留意其背景歌曲,可能我的注意力都被片中球星的表現吸引著,尤其在當時世界盃的盛情之下。之後於網海之中,無意中被他的首張大碟 ”Tower of Love”的封面(左圖) 所吸引:紫色的背景上,是一座燈塔散射出無數個心形圖案,討好的封面設計,令人未聽已經加了點印象分,及後一聽之下,當真是驚喜萬分,如果上半年我的心是屬於Josh Rouse (前文提及),那麼下半年我已經被Jim Noir所俘虜。

著名獨立媒體雜誌 “Guardian”對(他)這大碟的評語是:Melodic Genius,一矢中的,聽畢全碟後連我都深表贊同。Jim Noir走的是復古Psychedelic-Pop (迷幻流行),加上Surf-Rock (衝浪搖滾)式的甜美旋律以及悅耳的和聲(此乃重點所在),難怪一出道被人與經典樂隊Beach Boys相比較。

一身西裝打扮的Jim Noir只有24歲,造型上喜歡頭戴圓頂禮帽(Bowler Hat),甚有濃厚的英式韻味。來自英國著名搖滾名城Manchester,是屬於一個人包辦所有樂器及演唱的全能型唱作人,而全碟都是在他家中自行錄 製。正當同是全能型唱作人的Badly Drawn Boys (亦是Jim Noir 同鄉) 聲望日衰之下,新星Jim Noir的出現的確為他們老家爭回點面子,而且加上媒體的褒獎之下,似乎有能力威脅到與他風格極為類似的樂隊Super Furry Animals的江湖地位。

全碟大部份的聲音效果都故意營造得有點粗糙的效果,平添了不少懷舊唱碟機的味道,旋律平易近人,而且推進順滑,悅耳而沒有絲毫突兀感,活潑輕鬆、溫柔婉約兼而有之,出奇不意的編曲更是令我最為驚喜,亦是最能突顯其個人風格之處。除了以懷舊的結他音色及鍵琴效果為主外,背景輕柔的和聲更是帶出了整體的懷舊味道,而且不時灑上多少有趣電子效果,適當地為大碟調一調味,有趣、豐富之餘,亦絕不會令人有「味精」過多之感。不得不提他的幾首MV亦是相當逗趣,而且帶點Cult味 (「怪雞」),風格就好像Tim Burton的幻想力遇上Michel Gondry趣怪影像。


Jim Noir - My Patch (MV)

大碟評分[8.8/10]

推介: Jim Noir 官方網頁

20.9.06

秋意隨想

秋天會令你們想起甚麼?大閘蟹?臘味?柔唇乾裂?紅色火災警告?還是「秋心」得個「愁」?
近日秋意漸濃,每當淸爽的微風拂面,感覺像是被一雙溫柔的手撫摸一樣,舒服而「無壓力」,好像沒有甚麼事「解決」不了(或「未解決」)一樣,而且秋天的氣味,總使我緬懷過去美好的日子。

近日與多年好友「龍崎」談及往事,大家不約而同都對預科的校園生活感到愉快、愜意。當年中五會考未如人意,苦尋合適的預科學校不果,唯有試試當年這間名不經傳的新辦學校,經歷了一年多的校園生活之後,我並沒有後悔我當初的選擇,甚至有點慨嘆美好的日子怎麼這樣怱怱而過。

來自於不同背景的同學,每個人都像是一張白紙,重新在那新學校起步,沒有傳統學校故步封的制度和思想,沒有非我族類的小圏子政治,熱情逗趣的同學們,笑的一起笑,不滿的便一起抗爭,Laugh with You而不會Laugh At You,縱使像我一樣不起眼的人,都能投入那種融洽的氣氛,感覺很Close。

在這一年半發生的事,豐富得像是幾年之間的事一樣。現在工作的工作,出國的出國,但我們的還是會每年約出來聚會一次,暢談近況。

漸黃昏,原來秋天與夕陽竟是如此相襯,走在筆直的馬路上,兩旁高高的大樹掉落了幾塊發黃的樹葉,四周漸漸蒼涼、冷清的光境,想像中的秋天本應是這樣。我急步走向馬路盡頭的小屋,屋裡隱約傳來裡面熱鬧的歡笑聲,我心頭一暖,加緊腳步,趕著與好友再聚。

秋天總能刺激我這個滿腦子浪漫思想的人在這裡無病呻吟,無辦法,情感太豐富當然要在這詩意之秋抒發一下,遺憾的是我竟然想不起有甚麼歌可以用來陪襯這種氣氛。

秋天會令你們想起甚麼呢...

18.9.06

隨筆: 自己

今次談一談自己。
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形容我的話,最貼切莫過於一個「悶」字。

我喜歡聽歌,平時最喜歡逛各大唱片鋪,留意一下自己心儀已久唱片有否減價之餘,順道發掘一些驚喜,不需說我當然每次都是逕自走向英文唱片部,對途經的中文唱片只報以冷眼,有時則暗自搖頭嘆息,不明白試聽者為何對千遍一律的糖衣K歌聽得如此入神。算吧啦,有甚麼樣的市場,便有甚麼樣的歌曲,人家喜歡聽甚麼是人家的事,有關批評廣東K歌或歌手是垃圾之類的討論甚至已經變得嚼而無味。流行曲總有他們的存在價值,至少它可以成為入門,我總不是一出世便能聽懂Radiohead或AIR吧。

話題扯遠了。
說回頭,自己心底裡最不能抑壓的的衝動之一就是逛書局。但香港是一個「奇妙」的城市,閱讀風氣極為微弱,鍾意看書的會被人說「悶」、「自閉」或「(懶)高尚」,要普遍青少年走進書局或者圖書館,他們似乎會覺得比死更難受,勉強進去的話,話不投機,又是大殺氣氛。記得小時候和父母出街時,他們不想帶著我這個到處亂走的「化骨龍」去買東西,於是往往把我留在書局裡,待會兒再來接我走,因為他們知道只有書才能留得住我的人,和我的心。久而久之,我對書局總有一份情意結,就好像螞蟻親近蜜糖一樣。

如此靜態的興趣,當然並不足以構成我「悶」的整體,甚至沒多大關係,最大的摧化劑是我不擅詞令。很羨慕有些人總能口若懸河地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而我總是期期艾艾,詞不達意,文字還好,因為總有思索的時間,並不需要即時反應。如果一個人的說話等於他的見識,那麼初相識的人或許會認為我很淺薄 (當然亦不暗示我學富五車)。別人說我說話很慢,想講一段長句時,有時每個字像是一個個吐出來一樣,發音好「實」,近乎「硬」,但聽起來很像挺文氣(假象?),其實我是避免自己的「期艾之癖」發作,所以有時才刻意放慢說話,避免有意無意的緊張。還記得某次辯論比賽,我的演說技巧竟然被評為最高分,但這並不代表我的辯論特別有Point,而可能是聲線夠Firm,是那種因為掩飾緊張而令說話變得更「實」的自然反應。^^”

哈!一個「悶」人,不「悶死」身邊的朋友已經偷笑,更遑論要識女朋友。但難得她能忍受我的「悶」,都己經很不簡單 (或是習慣了?)。或許愛真能包容一切。

今次談得好多私人的事情,就好像公開了自己的日記一様,雖然有點不習慣,但感覺愜意、流暢。

8.9.06

從獨立到Grunge: Kurt Cobain與Nirvana

離開刺耳吵雜的Jesus & Mary Chain 演唱會會場,推開大門,迎面而來的似乎是外面耀眼的陽光。不,不是陽光,是誰如此刺眼? 我趨向遠處的另一個會場---「光源」,在「光源」之下的觀眾使勁地嘶喊,將內心的鬱悶盡情地渲泄在來自台上的搖滾音樂之下。突然,一切肅然而止,原本暴烈的音樂變得一片靜默,因為那主音結他手倒下了,他最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台下的人飲泣、驚愕、甚至激動得昏倒。

終於,巨人倒下;沒有了光,隨之而來,只有雨,天空的泣雨。

我只想過一個美好的聖誕節,一個美妙、安靜的聖誕節,和女兒法蘭西絲和妻子在一起。」但說完這句話不久,Nirvana主音Kurt Cobain便在家中一槍把自己轟進天國,留下妻女的悲痛和無數樂迷的依依不捨。

縱使Kurt Cobain在無數搖滾樂迷心目中擁有近乎英雄(或者神)的崇高地位,但換個角度,他只是一個被毒品害得身不由己的一個搖滾浪子,然而他用短暫的一生燃燒了他對者Grunge搖滾音樂的狂熱,並且有意無意地擔當了一個時代的重任。

Nirvana的Grunge風格,融合Punk、Post-Punk、Metal、Indie-Rock等元素,充滿著以Kurt Cobain為創作核心的個人主義,簡單、現實而具感染力的歌詞,忽動忽靜、大起大落的編曲手法 (明顯有Pixies的影子) ,表達方式骯髒、粗獷而無序。

風格集百家於一身,Kurt Cobain的音樂當然並不是由石頭爆出來,不得不提幾隊前Nirvana時代的樂隊,對他、甚至Grunge音樂很重要的樂隊,沒有他們,就不可能有Cobain的音樂。

首先,你又會見到Sex Pistols的名字,他們幾乎是Kurt Cobain的頭號偶像,Kurt認為他們比英國的典堂級Punk樂隊The Clash重要一萬倍,Nirvana的傳世大碟 ”Nevermind”,某程度上亦是向Sex Pistol的 “Never mind the Bollocks”致敬,同時亦暴露了Punk元素和精神對他音樂創作上的影響。Pixies 是另一個Kurt崇拜的樂隊,有人說Pixies才是Grunge音樂的先驅,糅合了粗獷的Punk元素和甜美的獨立結他音樂,他們的彈奏技巧、大起大落的破格編曲,那種超越時代的想法,雖然初時並未為大眾所接受,但之後他們成為了美國80年代最具影響力的樂隊之一。Kurt曾經說過,”Smells Like a Teen Spirit”實際上是他試圖做一首The Pixies的歌曲,而Kurt卻謙卑地自認這次模仿是失敗的。
(Kurt從來都很謙順,他曾笑說自己的音樂並不是特別出色:「…在美國至少有15支樂隊比我們更好,他們想的話, 他們也可以做到的…」)

當然不得不提與Kurt亦師亦友的Sonic Youth,當年Sonic Youth成員把Nirvana引薦給美國主流廠牌Geffen,從此改寫了九十年代另類搖滾的歷史。Nirvana的出現似乎是一個歷史的總結,同時亦是另一熱潮的來臨,從那時起地下音樂正式攻陷主流市場,Nirvana亦成為了主流的寵兒。

時間回到Kurt的兒時,父母在他8歲的時候離異。雖然小Kurt跟在唱片公司工作的父親的同住,但他得不到後母的歡心,之後便好像「人球」一樣,幾乎住過了他所有親戚的住所,但沒有一個是他的家。而且他對父母的離婚感到羞恥,甚至討厭,慢慢令他性格變得孤僻、內向、憤世。

Nirvana – Silver裡的歌詞,多少反映了他的童年陰影:
Mom and dad went to a show
They dropped me off at Grandpa Joe's
I kicked and screamed, said please don't go
Grandma take me home… …… …
I fell asleep and watched TV
I woke up in my mother's arms……
他是多麼希望自己醒來見到的是自己的母親。

失落而鬱悶的Kurt選擇以音樂作為其中一種逃避、喧泄途徑;另外一種是吸毒,一個最錯的選擇
14歲的小Kurt獲得了一支結他作為生日禮物,閒時便開始自己寫歌,有時目不轉睛地看著有關Sex Pistol的有關報道。到高中的時候,與好友Krist Novoselic (Nirvana 的 Bass Guitar手)組成了一支Punk樂隊,並開始了他的樂隊生涯。

首張大碟”Bleach”的初試啼聲,成功引起了樂迷的注意。加入了主流廠牌Geffen後推出的 ”Nevermind”。更獲得了空前成功,”Smells Like a Teen Spirit” 成為MTV Channel及各電台的熱播之選,打落了原本佔據了首位的Michael Jackson歌曲”Dangerous”。

突然其來的成名壓力,一時間幾乎令Kurt承受不了,他難以相信自己突然變得極受歡迎,更有點適應不了這種明星生活。

但Nirvana 並沒有因為成為了明星而忘本,他們並沒有忘記自己是地下樂隊出身,1992年力排眾議地推出一隻B-Sides歌曲大碟”Incesticide”,收錄了樂隊早期的作品。
「…我確實想試試他們(樂迷)到底能不能忍受這張唱片。」
大碟裡古怪的樂曲,混亂而模糊的整體概念,帶來了不少正反兩面的極端意見,受歡迎程度不算太高,但帶來了不少話題。

1993年Nirvana三子應邀上MTV Channel做一場Unplugged的演唱會,三人罕有地衣著齊整,而且乖乖地坐在椅上演出。
我們演出之前還在想會不會坐在那裡表現得像儍子一樣,但當鏡頭移過來的時候,感覺突然間好起來……你知我們其實幾討厭這類演出,但出來的效果和感覺竟然出奇地好,令人相當滿意…」而事實上他們當晚的演出的確成為樂迷心目中的經典場面,Kurt Cobain在演出中是如此平和,平和得像是風暴來臨前的寂靜,淡淡的聲線隱含著孤寂和苦痛。



經歷了成名的壓力後,Kurt面對的是被人揭發吸毒的輿論壓力,但他這壞習慣反而有增無減,有時更因吸食過量而昏迷。悲劇才剛剛開始。

Kurt 不知何時開始萌生自殺的念頭。1994年後,他被強制送往戒毒所戒毒,但不到兩天,他便逃走了。同年4月5 日,樂迷經歷了自John Lennon被殺以來最大的震撼: 一名電工在Kurt的寓所內發現Kurt的屍體,其身旁還留下了遺書。
那遺書的內容摘要:

「……
我快樂的擁有一切,非常快樂。

我充滿感激。可自打我7歲以來,我總的來說就對人類充滿了仇視
僅僅因為人們似乎太過容易地友好相處,
而且還會同情,同情!
僅僅因為我覺得自己對人們有太多的愛與同情。
從我那燃燒而令人欲嘔的胃之深處感激你們所有的人,
感激你們在過去歲月裏所有的來信和關心我是個太過反常和抑鬱的小子!我已經沒有任何激情了,
... ...
和平,愛,同情。Kurt CobainFrances 和 Courtney,我會伴你們到老請繼續前行,
為了 Frances 為了她的生活
沒有我,她的生活會快樂許多。我愛你們!愛你們!!


很不智,很儍,但中毒太深,令他身不由己。除了他的搖滾精神外,他的一生確不是一個正面的楷模。

Kurt死後,Nirvana解散,Grunge熱潮式微。可能他的死亡,令其樂隊更添了傳奇成份,令美好的日子在刹那間凝住、止息,留下了後人絮絮叨叨的讚頌,更從此建立了一座難以逾越的搖滾頂峰。是時代選擇了人,還是人創造了時代,從來只是「雞先蛋先」的問題,有人說Nirvana的成功某程度上歸功於傳媒的推波助瀾,但時間和樂迷的耳朵,似乎已證明了他們無可忽略的重要性。

逃離了無盡的絕望,下一回再次帶大家回到90年代中的英國樂壇,迎接光明盛世的來臨

3.9.06

Josh Rouse - 寧靜小鎮


Josh Rouse - Quiet Town

每次聽到Josh Rouse新碟"Subtitulo"的開首曲Quiet Town,彷如置身於歐陸一個寧靜寫意的小鎮,輕輕的結他,開朗而淡淡然的聲線,由歌詞到音樂都是是如斯令人閒適、輕鬆、自在。
... Children are playing, bells are ringing in the air.
Old men are drinking, it's a lazy afternoon;
content with thinking that there is nothing to do.
So for now, I'm gonna stay in this quiet town...

這張大碟令我成為Josh Rouse的小「粉絲」,Folk Song的基調下,是那種如沐春風的結他彈唱,滲入淡淡的Bossa Nova情懷,同時亦能保持大碟歌曲豐富多采的編曲,無論曲詞皆有相當水準,此碟是Josh Rouse親身到西班牙小鎮灌錄,難怪亦充滿濃厚的歐陸情懷。

在喧鬧的大城市裡,但願Josh Rouse能抓住你的耳朵,讓心境逃到愉悅的Quiet Town。

大碟評分[9.0/10]

25.8.06

再見冥王星


執筆之際,驚聞陪伴我們70多年的冥王星正式被剔除九行星之列,被貶為「矮行星」(Dwarf Planet),或者可以稱之為 海王星外星體(trans-Neptunian object TNO),而之前有關12大行星之建議,亦己在IAU(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的會議中被否決。

酷愛天文的我,雖然有點不捨得冥王星,但對這個決定都投支持一票,有關成為行星的標準,在會議中已被清晰界定,當然標準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總會有少數反對的聲音,但有個官方的定義,總好過一些無謂的爭辯,而且對日後研究星體起了個重要的參考作用,長遠來說不失為一件好事。

這個決定很具歷史意義,而且影響深遠,短期內相信會引起廣泛的談論。

更多資料:
http://en.wikipedia.org/wiki/2006_redefinition_of_planet

23.8.06

目標‧夢想‧銘記的說話

「我長大了想做建築師 !」
那時候年紀還小的我,指著面前的高樓,在父母面前豪情壯語地說。
我不知自己當時是認真,還是順口開溜,但之後有段時間我的確曾對自己積弱的數學科下過苦功。可惜事如願違,我的數學科,無論怎樣努力,始終都得不到理想成績,尤其經歷會考附加數學科(即A-Maths)的敗陣,對數理科的信心已跌至谷底,甚至已自眨為「接近數學白痴」一名。(再加上近年,我試考 會計LCCI Level 2,不用說,又是失望而回。)

同期,其實自己對生物科亦有濃厚興趣,再加上當時基因工程成為了熱門的話題,所以曾經有想過當個生物工程師 (好冠冕堂皇的名稱),但生性懶散的我,又再次在高考斷送我這個夢想。

之後有次與我的知己好友A君閒談並訴說近況。
那時心情迷茫的我,說了句「…我的夢想似乎經不起考驗…」

之後A君說了 一句令我一世都會記得的說話 !
「…想清楚,究竟是夢想經不考驗,還是人經不起考驗呢 …」
我整個人呆了,當時真的有如醍醐灌頂、當頭捧喝,

至此,每當我遇到挫敗,自暴自棄的時候,想起這句說話,彷彿又令我振作起來。

網絡工程師成為我下一個目標。自從家中的電腦能上網以後,網絡,令我很著迷,甚至興奮,原本曾只是作為我暫時抽離現實的「毒品」,但我開始越來越覺得它不可思議,以至很想了解它背後的一切,甚至能為自己的掌握。

是現實太殘酷,還是夢想注定只能成為童年戲言。

我不會再次把目標葬送,人生有幾多時間能讓你不停改變自己的目標。

目標、夢想,你們有過嗎?

15.8.06

從革新走向獨立: 結他音樂抬頭 (下)


終於,Concert結束,聽眾帶著愜意的心情離開,我步出演唱會會場,腦海裡仍忘不了The Smiths全盛時期的風采。會場外大有山雨欲來之色,稍為掃了我趕往下一場Concert的興致。

此時,只見不遠處有些騷動,一班群眾正聚集在一個室內會場外鼓譟叫嚷,不停拍打已關上的門,情況頗為混亂,警衛們都忙於應付人群。我走近,聽見會場內隱約傳來刺耳、嘈雜的結他聲,正當我在猜是誰在裡面表演的時候,忽然那會場大門 “砰”的一聲被人從裡面狠狠踢開,隱約見到那踢門的人手中仍執著結他,近門的群眾都被推倒,但他們隨之紛紛衝入會場,這突而其來的事情,令警衛更加不知所措,只留下一臉錯愕。

能做出如此出乎意料的行為,非他們莫屬,他們是兄弟William & Jim Reid(上圖),化身為Noise-Guitar 樂隊祖師之一的Jesus and Mary Chain.

初出道的Reid兄弟,己經對當時80 年代的正統音樂嗤之以鼻。以他們兄弟為核心的J&MC,在1984年加入了Bass結他手Douglas Hart和鼓手Murray Dalglish,初步成型的J&MC,已經開始他們率性、狂妄的行為。他們往往會不請自來地到某些演唱會上聲稱自己是當日暖場(Warm-Up) 樂隊,有次上了台表演不久,卻被在旁的音響師嘲笑其奇特的音樂,結果那音響師的器材隨即被Reid兄弟打到稀巴爛,J&MC亦被趕了出會場,更被人痛毆一場,而他們亦成為了當時頭條新聞。經歷了多次闖入與被趕走,人們都漸漸習慣了他們的怪行,開始允許他們繼續表演。

沒有人會想到他們的獨特音樂竟然會衝擊到主流音樂,而且比想像中受歡迎。

承繼自60年代Indie教祖Velvet Underground的對音樂探索及實驗精神,J&MC的音樂運用了大量結他反饋(Feedback)和扭曲(Distortion)效果,產生出不少怪異而刺耳的結他音色,但同時保留了傳承自60年代The Beach Boys那種流暢、悅耳的Pop旋律和編曲。1985年他們首張大碟 ”Psychocandy”(右圖),注定成為Indie音樂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Noise-Pop正式出生。嘈吵刺耳的結他音牆下,卻是爽朗、和諧的旋律,融合了兩種似乎極端的感覺,瘋狂而新鮮,就好像榴槤和臭豆腐一樣,氣味雖令人敬而遠之,卻似乎有著令人回味再三的味覺享受。
(但 筆者只愛後者而已^^)

1984年,能夠得到著名廠牌Creation老闆Alan McGee的賞識 (Alan McGee亦曾發掘其後的Oasis,以至Creation在英倫音樂界極具影響力) ,J&MC總算告別了那種無賴式的「巡迴」演出生涯,但他們依然麻煩多多。他們的演唱會幾乎從不會準時開始,又不會準時散場,加上兄弟倆對毒品的偏好,更令他們的演出不時走上瘋狂的邊緣,興之所至大部份時間只會背對著台下觀眾,有時會瘋狂地彈奏一段完全無音樂感的嘈音。有一回,兄弟二人在臨出場前無故將自己反鎖在化妝間裡,久久不肯出來。種種原因,令他們經常氣得到場的觀眾鼓譟,甚至大肆搗亂會場發洩。但在他們的樂迷心底裡,J&MC的行為反而顯得很有性格,甚至可以說是型。

我們不是白痴,我們不是精神錯亂,我們知道自己在做甚麼。」Jim Reid在接受《洛杉磯時報》訪問時說。他們刺耳吵鬧的聲音、偏離當時道路正軌的行為,常被人拿來跟Sex Pistol比較。

極有可能是繼Sex Pistol以來最具野心和精練的實驗搖滾。」《洛杉磯時報》樂評人Robert Hilburn談到J&MC的”Psychocandy”時如是說。

儘管他們說自己的樂隊名與宗教無關,但將Jesus和Mary的名字放在一起,多少會令人聯想起一些宗教敏感的題材 (類似「達文西密碼」那種),亦似乎暗示出他們帶點反叛的端倪。有人說他們兄弟倆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個性孤僻,想做便做,從不理會別人的白眼和側目。唱片公司基於商業考慮,曾要求他們改善一下一身「剛睡醒」的形象,Reid兄弟一於少理,斷然拒絕。而事實上,一個誇張的爆炸頭,一身黑色皮衣,加上「Cool爆」的黑眼鏡才是Reid兄弟最討好、最獨特的形象,簡單、隨意,而沒有一點商業化後的俗氣。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終於,「鎖鏈」斷了。

歷年不停的巡迴演出,他們的創作泉源似乎已近乎乾沽,終於他們在1999年宣佈解散,J&MC結束了他們的歷史使命。80年代,J&MC與當時紐約的Sonic Youth在Noise-Pop界可謂分庭抗禮,同樣帶出了indie音樂的另一可能,亦孕育出90年代中期盛極一時的Shoe-Gazing的「白色噪音」樂潮。
(Shoe-Gazing是形容好像J&MC一類的演出一樣,不時呆站在台上低頭望著自己的鞋子,顧影自憐,引申演變為一種另類音樂,是厚厚的結他音牆,包著甜美而飄渺的旋律。)

歷史繼續推進,依依不捨地結束了百花爭豔的80年代。談了幾篇筆者擅長的英倫音樂,下一回,我們將時空移到90年代初大西洋彼端的美國。

一隊只有剎那光輝的樂隊,卻併發出足以媲美Beatles的光芒,牽動無數搖滾樂迷的情緒,刺眼得令樂迷留下永遠的殘影。

28.7.06

從革新走向獨立: 結他音樂抬頭 (上)

承接前一回「從低調走向革新」,80年代的英國樂迷,並不盡是受到電子音樂的耳濡目染,不少出色的結他組合,已在那時候默默地為日後的獨立勢力鋪路。

著名獨立音樂雜誌"The Guardian"選出歷來50隻改變樂壇的重要大碟,排名第42位,略高於Nirvana的「他們」,得到的評價是:
這隻大碟並不像是以往做過的任何東西,Morrissey獨挑大樑的本領,加上Johnny Marr那糅合60年代Pop、Punk的結他精髓,極為旋律化同時又具備鮮明的風格,令他們為不少後進的模仿對象。沒有他們,就不會有以後的Belle and Sebastian、Suede甚至Oasis。

「他們」是The Smiths (左圖),以上講的是他們首張同名大碟,一隊幾乎難以被超越的獨立樂隊,當中Morrissey (圖右二)和Johnny Marr (圖左二)更是當年冠絶一時的黃金組合。

先說Morrissey,一位無庸置疑的作詞天才及歌手。Morrissey當上主音前,是一個浪蕩的失業作家,曾經過著每天無所事事而上酒吧胡扯閒聊的日子,當時他年少氣盛,憤世嫉俗,而且滿肚子墨水,經常挖苦身邊他看不順眼的事物(包括英國政府),那種英式的幽默措詞,經常令人拍案叫絕。曾有人如此讚揚他的才情,說他每首歌的歌詞都可以拿去參選Booker Prize (英國最高榮譽的文學獎)。而且亦有人說如果你想聽流行曲學英文,你有兩個最佳人選,一是民謠之王Bob Dylan,二是Morrissey。他的功力,可想而知。

那唱片鋪老闆 提起對Morrissey的印象,又顯得像一個小樂迷一樣,他看著播放中的Morrissey Live,神情像是憶起那塵封的樂迷往事。
… 他有些詞,真是對我很有共嗚,年輕時不太明白,但到年紀漸大,便覺得很有意味… 他的歌詞不但文筆頗深,有時還會引經據典, 甚麼英國歷史、文學都搬出來,但又說得幾有道理,好一個詞狂…

煙霧迷矇的唱片鋪,充斥著Morrissey那温暖而成熟的遊吟唱腔。

Johnny Marrr未成為結他手前,是一個業餘的足球員,還引來當時英國球會諾定咸森林的注意,更加試踢過曼城。 之後他開始寫歌,並開始展露他驚人的結他技巧,以18歲之齡加入Smiths,他的 結他彈奏,是The Smiths的另一個標誌,他只需要用幾個 Key notes 就能奏出甜美的結他旋律,難怪有人說,基本上Johnny Marr的結他聲如果獨立出來聽,效果更好。

他們合作了幾隻大碟都得到相當不俗的評價,直到1986年,被公認為80年代最佳大碟之一的"The Queen is Dead"(左圖, 試聽連結),才真正令The Smiths 一躍成為獨立音樂的無冕之王,無論藝術上和商業上都取得極大成功。結他旋律清新動人,詩一樣的詞,深刻地批判當時的社會,就好像與Sex Pistol的"God Save the Queen"互相呼應一樣,雖然大家都是叫女王「收皮」,但論措詞之美,實不能和Morrissey相提並論。

以下是 他們的歌詞的比較:
Sex Pistol 的 "God save the Queen" :
God save the queen, she ain't no human being,
there is no future in England's dreaming...


The Smiths 的 "The Queen is dead":
I was shocked into shame to discover,
I am the 18th pale descendant of some old queen or other,
Oh, has the world changed, or have I changed?


最後歌詞由批判轉為自我反思:
The Queen is dead, boys
And it's so lonely on a limb……
Life is very long, when you're lonely……

個人特別喜歡他最後重覆的這句「 Life is very long, when you're lonely」,像是包含了無限的愁緒,落寞得很。

有云一山不能收藏二虎,正當樂迷驚嘆於"The Queen is Dead"的完美之時,誰都沒料到這亦是The Smiths帶給他們的最後盛筵。當時Johnny Marr和Morrissey的分歧己經越來越深,甚至已逹到互相厭惡的地步,難以調和的關係,令Johnny Marr最後憤而離開樂隊,斷了一臂的The Smiths,亦隨之宣布解散,結束了他們只有3 年多的合作關係,是年1987年8月,一個令無數樂迷唏噓的時刻。

離開The Smiths後的Morrissey,地位依然舉足輕重,他的每次的Solo演唱會依然坐無虛席,04 年的大碟"You are the Quarry"好評如潮,證明他依然寶刀未老。

相反,Johnny Marr的獨立發展事業就浮浮沉沉。91年,他與前文談到的New Order結他手Bernard Sumner組成另一黃金組合"Electronic",走的是帶有電子味道的Perfect –Pop,而且還請來電子教父Kraftwerk和Pet Shop Boys成員擔當監製,算是成功吸引了不少注意,在冰冷迷濛的電子音效中,他的結他聲依然明亮動人,但可惜在風格錯配、方向不定的微言下,成績不見突出,只能局限於部份情意結下的樂迷。

雖然普遍都認為Johnny Marr(右圖)的影響力不及Morrissey,但總會有人替前者覺得不值。

例如前 Suede結他手 Bernard Butler( 現在已為The Tears的成員),有次他接受英國《星期日郵報》訪問時,提起Morrissey,別以為他會恭敬得如一個小樂迷,事情是剛剛相反:

Morrissey先生,當我聽到你在翻唱 The Smiths舊歌的時候,實在為你感到難過,難道你以為沒有 Johnny Marr的結他伴奏下,再唱一次 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還會有意思嗎﹖我只覺得像爛鬼酒吧的口水歌手而已﹗」

當真是語出驚出人,又難怪,Bernard Butler當年是受到Johnny Marr的啟蒙而開始學結他,結他手總是偏幫同行的,更可況是自己的偶像,但他的言論實在意氣得很,不值得鼓勵。
似乎Johnny Marr的結他彷彿要伙拍著Morrissey才能發出應有的光芒,而Morrissey亦需要如Johnny Marr的結他旋律才能完全發揮情感。

縱然近年Johnny Marr與前The Smiths成員復合演出,但仍獨是沒有Morrissey的份兒,在樂迷心目中,這樣沒有多大意義,他們期待這對黃金拍檔能夠再次復合…

…復合? 哈,有誰不想,不過沒可能的呀,他們積怨太深了…」唱片鋪老闆感嘆地說。「現在沒有人能比得上他們的…比不上..
似乎真的是遙遙無期。

80年代潮興的New Romantic風格,無論音樂和造形都以華麗見稱,好像The Smiths那種樸素的打扮,用傳統樂器奏出的清新之風,這類New-Acoustic樂風,在當時實在買少見少,就算連The Smiths這個隊名都樸實得很。
另外,The Smiths 的成功亦做就了他們的發源地---結他重鎮Manchester爆發了音樂浪潮,自此,諸如Stone Rose、James等出色的結他樂隊亦在他們的影響下,於80年代至90年代,相繼發光發亮。

但與此同時,當時似乎有人不安份於這種「正路」的結他音樂,誓要把它弄得體無完膚,改頭換面。

下一回,延續80s獨立精神,開闢結他音樂的另一可能,一對兄弟組合將會嚇大家一跳。

16.7.06

世界杯餘波‧有感

(以下言論,如有得罪雙方球迷,敬請原諒。)
世界杯雖然己經曲終人散,但決賽補時階段,法國球王施丹對馬特拉斯 (下稱 馬生)那一記狠狠的「鐵頭功」襲擊,長遠來說定必會成為世界杯歷史上其中一幕經典,短期內亦將會成為各球迷茶餘飯後的話題。

粗人馬生出言侮辱施丹故然之是非常缺德,先撩者出口當然是最賤、最錯,但施丹同樣沉不主氣,選擇以錯誤的方法「出頭」還以馬生顏色,可以算是中了對方的下懷,換來一面紅牌,戲劇性地結束他的國際賽生涯,更令他在賽後身陷囹圄、四面楚歌。

施丹並不是那種好勇鬥狠之徒,他性格內歛,但情緒波動很大,一旦受到外來刺激,精神便容易失控,做出超乎他人預期的行為。尤其是在最關鍵的決賽一刻,他所受到的精神壓力和疲勞,形成了肩上過重的擔子,使得施丹在對手的言語挑釁面前精神失控,做出不能自拔的行為,所以並不能完全怪他,換著一個普通人無故被厲言問候娘親,相信他都會考慮「動手」。

另外,施丹是因歷史原因而移居法國的法藉阿爾及利亞裔人後代,對於阿爾及利亞人來說法國是侵略者,但時間似乎已經沖淡這些種族間微妙的恩恩怨怨。但阿爾及利亞裔人心底裡必定有這一度刻痕、那種潛藏的自卑心和憤恨,是別人觸動不得的,連法國總統也不想多言刺激起任何民族情結,只大讚施丹是英雄。

情理以外,施丹錯就錯在違反了球場上的規矩,他動手打人。球場上有球例規範球員的行為操守,如果沒有球例,那麼足球員與在街場上踢「爛仔波」的青年有何分別。作為一個職業球員,壓力自然不少,尤其來到世界盃賽事,那不但是技術的考驗,更是球員心理素質的試煉,在背負國家榮耀和希望的世界杯賽事中,以及不辜負隊友的努力之下,一個世界級球員應更懂得在球場上息事寧人,管你賽後對他要斬要殺,那便是你個人的事。

整件事情最黑幕的說法,莫過於有人認為那是意大利的決賽策略之一,目的是把對方主力施丹趕走,從而削弱法國隊的力量和信心,而馬生便是當中的一隻棋子。而國際足協最近亦會調查馬生是否有違球員操守,如果查明屬實而理據充分,他大有可能被重罰國際賽停賽5場,意大利亦幸於找到「替死鬼」,一個球員犧牲,總好過整隊受牽連,因為他們最不想被判重賽或甚至被褫奪其冠軍頭銜,縱使這個機會甚低。
以上純粹是個別未經證實的說法,當然我們絕不能藉此否定意大利的在世界杯的強橫實力。

這次頭鎚事件,引來大眾巨大迴響,就好像「巴士阿叔事件」一樣,多個「惡搞」版本像雨後春筍般出現,有趣非常。

法國民眾對施丹的衝動行為都大惑不解,但有些則對他表示原諒,法國三名音樂人則為這次事件創作了一首名”Coup de Boule” (“頭鎚”)的歌曲,他們起初只將這首用來一解輸球鬱悶的搞笑歌用電子郵件寄給50人,結果很快就被張貼到互聯網上,法國SkyRock電台也拿來播放。現在連唱片公司和手機鈴聲運營商也表示有興趣,要求購買這首歌的版權,結果此曲傳遍了法國,更成為近日網絡大熱歌曲。(有興趣者,不妨到YouTube裡查找)

25.6.06

從低調走向革新: 新浪潮年代

失去樂隊靈魂,剩下四分之三隊的Joy Division, 成員們都頓感茫然若失 ,其後他們結束了只維持了三年的Joy Division,正式改名為New Order(左圖)。

浴火重生後的他們,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是誰來當主音,每個成員都試過主音位置,最後結他手Bernard Sumner在半推半就之下被推舉兼任主音的位置。

史上最不想唱歌的主音誕生,而他當初的聲線誠然亦令人(我) 不敢恭維,有點刻意模仿Ian Curtis低沉的唱腔,而且唱Live的時候,有時還有「甩嘴」、「唱不上」等尷尬情況出現,好在他的作詞能力比他的歌聲好得多,而且在J.D.的情意結之下,縱然他們初期的Live演出並不出色(甚至有點漫不經心),他們的樂迷亦對他們不離不棄。

「… 因為他們是Joy Division/New Order嘛……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喝他們的奶水大的……」一位唱片鋪老闆如是說。事緣我偶然經過他的店鋪,順道便入去跟他閒聊兼請教他有關80年代的音樂,一邊吞雲吐霧的他,一邊細說當年他作為樂迷的「辛酸」,說來感慨萬分。

New Order初期的樂風,始終都擺脫不了J.D.時期的沉鬱氣氛,仍然處於探索的階段。但他們最後都選定了自己的方向,就是向當時80年代主流的Synth-Pop(流行電子)靠攏,而且逐漸變得獨樹一格,影響力跨越了90年代。
當我第一次聽到他們最近的精選碟“Singles”之時,我簡直呆了,精密鋪排的合成音樂,華麗而搶耳,那種電子樂音彷彿超越了時代。他們83年的傑作“Blue Monday”,刺激而又別具實驗性的Disco化電子編曲,聽得我為之雀躍,是我聽過最好的80年代歌曲之一。

Synth-Pop是80年代革新運動New Wave(新浪潮)下一個最受歡迎的分支。80年代初,由於當時電子聲樂儀器己經發展得相當成熟,用合成器(Synthesiser)造出來的電子聲效不斷被運用到音樂上,之後逐漸形成一種流行音樂勢力,足足稱霸了整個80 年代,以致當時如果某樂隊想玩結他為主的音樂,都好可能被歸類為Indie樂隊(當然,在80年代,英國仍有數隊不可忽略的典堂級結他樂隊,此乃後話)。

1981年 Chris和Neil在Kings Road一家電器行相遇。他們發現彼此對電子舞曲的共通興趣,於是開始一起寫歌。剛開始時他們取了個「West End」的團名,之後便正式命名為Pet Shop Boys。
Pet Shop Boys作為Synth-Pop的中堅份子,成功示範將原本予人冷冰冰的電子音樂變得流行起來,創下了35首英國榜TOP20 Single,其中包括4首冠軍歌,並創造了全球5000萬張專輯銷售,使他成為80年代外國音樂的重要Icon之一。

時至今日Pet Shop Boys早已變成Pet Shop“Man”(右圖)了,他們度過了如94年大碟”Very”的巔峰時期,又遇到如02年一張刻意求變的大碟”Release”帶來的失望,證明簡樸少「電」的取向並不是他們樂迷們的胃口,你甚至會看到主音拿起結他,以Full Band形式大玩碟中的歌曲的「奇景」。

好在06年新碟”Fundamental”成功為他們挽回面子,碟如其名,兩位「寵物店男人」重新回歸他們最擅長,最「基本」的電子編曲,既有刺激的Synth-Pop樂音,亦有一聽便知會成為另一經典的流行曲(“Sodom and Gomorrah Show”),電子與流行旋律取得了相當的平衡,而且評價相當不俗。

將時間拉回80 年代,Post-Punk並沒有死亡,它已經轉變成為其他Indie結他樂風,人們並沒有完全被Synth-Pop沖昏了頭腦,結他音樂將會重新找到他們的新主人。

留意下回,英國Indie結他音樂史上最強拍檔誕生。

3.6.06

從反叛走向低調: Post-Punk的年代

正當70年代英國的Punk熱潮被Sex Pistol推到如日中天之際,另一股反動的音樂勢力亦正在暗暗蘊釀。

故事始於一場1976年7月舉行於Manchester的Sex Pistols演唱會,台上樂隊的狂野演出 令台下兩名觀眾Bernard Sumner與Peter Hook萌生共組樂隊的念頭,他們在唱片行派發傳單招募空缺中主音位置,當時才20歲的曼城青年Ian Curtis遂以主音身分加入了這組仍未取名的樂隊。

傳奇就是從那一刻開始,他們招來的絕不是一個平凡的歌手,歷史將會記下這位不世出的搖滾天才。

最後取名為Joy Division的這組樂隊,艱難地渡過了被人擲水瓶的演出日子,經過了一整年的馬不停蹄的表演與幾首 Single的發行,主音Ian Curtis終於在1979年初登上了著名英國音樂雜誌NME封面,Joy Division亦獲邀至BBC錄製John Peel Sessions。同年6月,搖滾史上最重要的經典大碟之一的”Unknown Pleasures”(左圖)推出,不論樂評或銷量都非常成功, 自此由Joy Division帶起的這股Post-Punk勢力,正式君臨天下,同時亦標誌著Punk熱潮正式走向覆滅邊緣。

Post-Punk和Punk雖只一字之差,但卻是天差地別,兩者在音樂上並無任何相似之處。這個“Post” 不僅僅是時間上較為後期,而且做爲一種對Punk的反作用,一種背離。樂風低調、自我而又富藝術感的Post-Punk所表現出的反叛,比直接而粗獷的Punk更加堅決,更有智慧,而且更「美」。
如果一個Punk樂手想罵某君是蠢才,他會當面直接罵他,不會轉變抺角。
但換著是一個Post-Punk樂手,他會用十分間接而且「斯文」的語氣跟他說,說完之後,某君隔了一會才恍然大悟:「哦,原來他剛才是在罵我蠢才哩!」

如果說Punk試圖毀滅整個社會,那麽Post-Punk希望毀滅的只是他們自己。

在推出了另一經典大碟”Closer”之後,繼後的Single ”Love Will Tear Us Apart”成為他們的不朽名作,歷代無數樂隊都有翻唱過這首作品,包括Paul Young,the Cure,甚至近年的Fall Out Boy和Arcade Fire,另外一直視Ian Curtis為偶像的U2主音Bono,當然不在話下。

當時Joy Division的主唱Ian Curtis(右圖)才24歲,他用厚重聲音唱出此曲的絕望無助,像是要把所有聽者都拉進他生命中黑暗的深淵,而歌曲要表達的,其實也就是Ian和他妻子Deborah的感情。
「……
As desperation takes hold

Is it something so good

Just can’t function no more?

When love, love will tear us apart again


好景不常,正當他們大紅大紫的時候,久被癲癇症纏身的Ian Curtis,病情日益嚴重,有時更在台上抽搐或甚至失去意識,於是其後取消了好幾場的演出。5月18日傍晚,只有24歲的Ian Curtis被妻子發現上吊於廚房裡,他身邊播放的是Iggy Pop的歌曲The Idiot,詭異的是Ian Curtis之前一晚在家曾觀看一部名為Stroszek的電影,劇情講述著一名藝術家尋死的過程。

把結他音樂引入黑暗紀時代的Joy Division,深深地影響了日後樂隊的風格走向, J.D之後的The Cure, 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 Echo & The Bunnymen等樂隊紛紛加入到Post Punk這個行列中,而Post-Punk亦逐漸演變成其他風格。時至今日如果你想找到純正Post-Punk的影子,你不妨聽一聽樂隊Interpol 2002的經典大碟”Turn On the Bright Lights”,尤其主音那把低調、壓抑的聲線,儼如Ian Curtis轉世。

那麼,在失去支柱後的Joy Division之後何去何從呢?
只能說,他們之後的成就絕對沒有愧對Ian Curtis。

請留意下回,新浪潮快將來臨。